李艳仪 | 以数智赋能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广州市黄埔区天鹿幼儿园李艳仪园长,探讨“以数智赋能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为教育的数智化应用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以下是视频和观点整理:
一、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教育技术不断进步。
同时,2025年开启AI算法变革元年,教育者需紧跟时代,思考教育逻辑的转变。
1、三者的核心内涵
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转变,如多媒体技术。
数字化:强调教育资源的存储和传递方式的改变。
数智化: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如通过技术手段将照片变成动画、利用AR工具体验真实场景。
2、数智化工具的应用
在当前教育生态,数智化赋予孩子快速生长的力量。
多元主体(教师、学生、AI智能体)与多维空间(文化空间、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更富生命力的学习生态系统。
天鹿幼儿园的老师们围绕两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一是“数智化工具如何赋能幼小衔接”,二是 “在学前阶段(3-6 岁)如何赋能幼儿学习”。
数智化为幼儿学习带来了多方面的赋能: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学习,让他们可以通过软件识字认字,利用AR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感受真实场景,从而提升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体验。
然而,数智化的使用并非无节制,关键在于“赋能”,需基于实际情况决定使用频率。
例如,在幼小衔接阶段,由于距离、人力物力或小学接待能力等原因,幼儿可能难以实地探访小学,这时数智化工具就能发挥作用,帮助孩子了解小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二、数智赋能幼儿项目式学习
数智化工具通过提问、表征、回顾、验证等步骤,提升幼儿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助力幼儿项目式学习。
1、数智技术和项目活动的关系
项目活动以问题驱动,强调团队合作、跨学科思维和真实场景的探究。
这些特征使项目式学习成为孩子掌握数智化技能的绝佳途径,数智技术则能为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强大支持。
2、数智赋能幼儿项目式学习的路径
信息获取(提问什么问题、如何分解问题、什么时候提问)→信息梳理(哪些信息是需要、
哪些信息不需要)→信息输出(使用什么方式将信息表征)→信息验证(通过自己数智化工具获取的
信息,是否正确)→形成知识或经验(形成个人、集体的知识或者经验)→信息处理的能力
其中,最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而逻辑思维的核心能力又在于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3、结合案例:揭秘小学课堂
① 驱动性问题:幼儿独立思考,主动提出“小学的课程是怎样的?课时安排如何?”等问题。
② 工具支持:运用韦恩图对比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气泡图分解小学课室空间布局、流程图梳理相关活动步骤。
③ 合作-分工:选出小组长带领提问,成员分工合作去获取信息。
④ 回顾-表征:回顾“参观的小学课室是不是这样”等信息,并通过绘画、图表等方式将信息表征出来。
⑤ 提问-求知:包括集体提问、在老师帮助下提问、小组合作分解问题再提问。
⑥ 信息-输出:信息处理完后,通过绘制图表等方式输出信息。
⑦ 补充-信息:利用AI等数智工具找到更多资源,完善信息。
⑧ 验证-信息:通过实地考察或AR技术,验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⑨ 实践-体验:合作搭建心目中的小学课室,在布局设计中自然融入对小学规则的理解(如"小学生每人一套桌椅")。 同时,了解主体、客体为中心的前-中-后空间方位。
此外,在“探秘红领巾”“小学生的午睡” 等活动中,幼儿也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提问、获取信息、记录分享,进一步提升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增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数字赋能为幼儿园项目活动带来了新的可能,天鹿幼儿园在遵循学前教育法的前提下,结合科学与数字技术,助力幼儿科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