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 | 区域优秀经验分享会
2025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暨第15届华南国际幼教展,以“立足《学前教育法》的教育行动”为主题,邀请100多位演讲嘉宾,交流依法施教的政策观、学者观、园长观,为参会者搭建从“知法”到“行法”的全面支持。
作为主题论坛之一,6月15日召开的“区域优秀经验分享会” 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落地后的行业实践,特邀 4 位资深教育专家、名园长及课程研发领军人,以政策为纲、以实践为基,深入探讨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孔繁荫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
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专家
四川省省级示范园评估专家
拓道巧施、寻法汇源--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宜宾实践
四川宜宾以“市域推进幼儿园本土课程建设”为核心,成立教研联盟,形成 “内部生长式”的区域课程改革样态,以“整体性、差异性、共享性”为基本原则,强调真实生活、本土生长和全面适宜的价值取向,关注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态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宜宾市从多维度推进:设置具体的本土课程目标--培养“具有本土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宜宾娃”;规范课程方案编制,整体性考量本土课程要素关系一致性;挖掘乡土自然、历史文化等本土资源并转化为课程,如《主题式田园课程》《沙河豆腐课程》;通过“六个支架” 支撑课程实施,包括发现儿童、再读《指南》、环境渗透、学会放手、关注生活和弹性一日活动;构建本土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涵盖多主体参与、多内容评估等。
宜宾的教育实践为区域本土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展现出守正出新、驰而不息的教育探索精神。
朱丽
贵州省学前教育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幼见学前》创始人
黔西南州教育系统关工委家庭教育专家组成员
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痛点与策略
幼儿园课程需围绕园所实际和地域文化,并立足于儿童发展。
聚焦黔西南州幼儿园,该地区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三大痛点:在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定位不准确,对课程资源认识模糊;脱离本土文化和儿童生活世界。
基于"定位"理论的课程建设方案:一是前期调研分析,明确需求与竞争环境;二是精准定位课程,界定目标群体;三是课程设计与开发;四是课程推广与实施;五是课程评估与优化。
课程实施困境的解决之道不是让孩子们适应课程,而是课程要适应这片土地。依法办学,让教育既有‘根’,又有‘魂’。
李雪梅
阳山县第三幼儿园副园长、南粤优秀教师
广东省学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清远市学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幼绘价值观、德润新路径--粤北山区幼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蒙课程构建与实施
针对粤北山区价值观教育碎片化、说教化等问题,园所创新采用"1+N"活动模式,构建"认知-情感-行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爱祖国、乐交往、守规则、有担当” 等良好道德品质的正能量幼儿。
1+N多元育人模式,即1个核心绘本+N个多元活动,活动包括家园共育、区域活动、学习活动、社会体验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课程实施独创"五步推进法":从绘本遴选、教学点燃到问题探究,最后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行为迁移。
该课程实施成效显著,幼儿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均有提升,并辐射带动区域市内外。
孔丽娟
金堂县第四幼儿园集团园长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立足童心视角、感受乡土温情。--农村幼儿园生命 乡土”融合德育实践探索
面对乡村学前教育在数字时代、文化传承和乡土与童年融合方面的挑战,金堂县第四幼儿园进行了 “生命德育・乡情滋养” 双维度育人模式的探索,并经历了从创设环境到“肆艺”教育实践,再到构建“肆意”课程体系的三次蜕变。
园所构建了“1163”乡村幼儿园具身德育实践模式,让乡情德育落地生根。通过建立幸福的“肆意院子”,将乡土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德育场景,帮助孩子感知感受身边美好的“乡人、乡事、乡味、乡景”,并以此培养孩子的“善意、胆意、诗意、创意”情感品格。
课程内容围绕“四维资源挖掘法”(乡人、乡事、乡味、乡景)系统整合,并通过六条实践路径融合的“做中学”模式,让德育扎根生活,包括主题探究活动、生命乡情博物馆、乡情街大创游、节庆仪式活动、联动社区“访乡友”和寻根亲子远足。这一探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前教育提供了“乡土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的鲜活范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全面迈入法治化、普惠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区域优秀经验分享会”主题论坛,让我们看到了各地在幼教课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成果:宜宾的“内部生长式” 本土课程构建,黔西南州的精准定位课程,粤北山区 的价值观启蒙,成都金堂县 “生命・乡土” 融合的德育探索,这些课程探索既扎根地域土壤,又聚焦儿童成长,为全国幼教事业发展注入多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