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 非遗永传承,戏剧润童心--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戏剧教育
以下是现场视频及观点整理:
一、戏剧 · 润美二幼
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二幼)积极探索润美课程,开启了一段独特的美育旅程。
1、润美课程建设的背景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五育教育相融合,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实施时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美育无处不在,基于美育教育的时代背景,二幼建构了润美课程及其园所定位。
2、园所理念和课程架构
办园理念:营造家、诠释美、共成长、成就人
课程理念:以幼儿为本位;以大美育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场馆为支撑
课程模式:润美课程
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共有两个园区--中心园和西区园。两个园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一家一室一文化”的核心点来开展各具特色的园区文化建设。
中心园:以“绘本”为抓手,打造戏剧环境、探索戏剧主题、趣玩戏剧游戏、打造非遗特色戏剧区域、玩转戏剧节、活化戏剧表演、创新戏剧表现等。
西区园:以 “纸、竹、木、绳、布”等10种材料为主题改造成特色材料功能场馆,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进行科学探索、社会交往、美育渗透。
二、戏剧 · 非遗之原则
在探索润美课程的过程中,二幼将戏剧教育与非遗文化巧妙结合,运用四大原则,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对话之门。
1、本土化原则
幼儿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制定课程。二幼扎根黄埔文化,通过讲述黄埔故事、开展非遗主题活动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
2、生活化原则
选择幼儿熟悉的非遗项目。二幼选择了广东早茶、竹编、剪纸等贴近生活的项目,让非遗从“遥远传说” 变成 “身边游戏”,孩子们更能理解和接受,也更愿意参与其中。
3、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通过对非遗材料的投放与教育环境的创设,让幼儿“玩中学”、“做中学”,如在木工区,用真实材料搭建房子;在美工区,进行扎染、剪纸等活动,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深化体验。
4、适宜性原则
不同年龄段幼儿有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非遗文化课程应匹配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投放材料和设计活动时,兼顾不同年龄段--小班用图文标识,大班用文字提示,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在活泼主动的氛围中学习。
① 集思广益,甄选非遗项目
让幼儿、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思考并选择非遗项目,设计活动内容。
② 领域融合,构建非遗主题
将非遗文化与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教育相结合,构建了非遗主题探究项目。如在艺术领域,幼儿通过剪纸、扎染、绘画等方式,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在科学领域,幼儿通过探索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原理。
③ 项目探究,推进非遗深耕
以特色区角为依托,针对木工榫卯、编织特色、扎染、皮影等项目开展项目式探究活动。
◇怎样将非遗文化融入戏剧?
园所将非遗融入班级活动,同时在每个步骤中与戏剧有所结合。
以扎染活动为例,园所将扎染的手法结合音乐律动,让幼儿体验音乐乐趣;完成扎染作品后,组织幼儿玩音乐的彩带游戏等;戏剧表演时,将扎染作品做成道具服装让幼儿在快乐中感受非遗之美。
④ 多元体验,助力非遗落地
班级特色区角中的非遗体验:根据每个班的班本文化设立非遗特色区角,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创造力。
一日生活中的非遗体验: 在散步、排队、集体活动等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戏剧童谣、律动、故事等,引导幼儿熟悉非遗绘本,并试着想象扮演其中角色,为其铺垫肢体、语言、表情等方面的戏剧经验。
游戏中的非遗体验:教师将集体教学的系统性与区域游戏的自由性相结合。
节庆中体验非遗:展开丰富多彩的戏剧节活动;结合节气开展节日活动表演。
亲子互动中的非遗体验:如道具制作、剧本创作,园所还与黄埔区图书馆联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绘本资源。
社区工作坊中的非遗体验:在社区中展示非遗成果,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2、创新之处
① 系统构建
通过领域学习从宽度上开拓孩子视野,通过项目探究从深度上助力孩子的成长,非遗戏剧课程整体贯穿总体遵循幼儿戏剧体验--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的学习规律,层层递进,构成了系统化的学习过程。
② 走班教学
二幼以“走班制”的方式开展课程实践,共享教育资源,班级以学年为单位更换学习场地与场景,幼儿在园三年能接触到不同的专题项目。
在广州开发区二幼的庭院里,非遗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浸润式的文化教育,正如王慧园长所说,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引导着孩子们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