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社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早年养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玫瑾老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社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早年。
她认为,孩子3-6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学会“克制任性”。
“有一个老教授找我,说我这儿子天天跟我要东西,17岁了,只要不满足就扒着窗户说,我不活了,我要死。
这父亲说,你快下来,我明天给你买,今天手机、明天电脑、后天游戏,什么MP4、耐克鞋、自行车,总而言之,他父亲拿他没脾气,最后问我怎么办,我说晚了。
晚了什么意思呢?
你现在不给也不行了,你就给吧。
他说,给不起怎么办呢?
我说,那你也熬吧。”
上面是李玫瑾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个例子。等孩子到了青春期,问题出来了,那也没办法了,过了那教育的关键期了。
这时候,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有一百种方法跟你闹:寻死觅活、离家出走、以死相逼......
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关键期就是3-6岁,这个时期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养成。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发,正处于性格养成初始阶段。
就像矫正一棵树一样,小的时候树枝柔弱,可塑性强,矫正起来就不太费劲。
但是要等树枝长粗了,变硬了,那时候再想矫正,不仅费时费力,甚至有可能把树折断。
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是这样。
3-6岁,是性格养成的初始,同时也是“能耐”还不够大的时候。
这时候他任性,胡闹,顶多在地上打个滚儿,哭哭闹闹,不会造成太大的后果。
但是,要是等孩子青春期了,你再管教,那时候,他长高了,也有力气了,一冲动就会做出格的事情。
比如十二岁的孩子,非要到网吧玩儿,你不给他钱了,他会怎么样?他会跟你闹,会离家出走,今儿晚上不回来了。
要在孩子三到六岁的时候,对他说“不”。什么叫说不呢?就是这事儿我说不行就不行。
具体的讲,就是抓到一件他不该做的事儿,你不让他做,他会跟你闹。
因为我们知道,三岁之前孩子不能说话,说不清楚,他很多问题都用哭声来表达,比如他肚子疼,肠胃不舒服,他不会告诉你,他说不出来,他只会在那儿哭,他只要不舒服就会哭。
但是孩子过了三岁他就能说了,能说的时候他不说,他要这个你不给,跟你闹,这时候他就是有目的了。
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
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对孩子说“不”,要做到以下三点:
1. “说不”的环境要讲究
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
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
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2. 以不变,应万变
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出声,不要哄,不骂不打,就说“你这样哭是不对的”,然后可以拿一个凳子坐在那。
孩子闭着眼睛哭,他会悄悄睁开眼看,想“你怎么还不来抱我”;第二次继续哭,然后再睁开眼,看看怎么还不理我,然后继续哭;到第三次的时候他自己就不哭了。
这个过程就是让他知道,是他自己不对,哭是没有用的。
3. 恩威并重,加深印象
等他哭完了,家长可以拿热毛巾帮他擦擦脸,让他觉得父母还是爱自己的。
擦完了以后,再坐下来,问他“要哭吗,要哭接着哭,我等你”,这个时候他就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这是无语自威。
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只要拉下脸,孩子就明白了。
这个威严很简单,但一定要早做。做完这件事后,孩子哭得很累,家长就可以帮他脱掉衣服,让他睡一会,睡着以后再离开。
如果有的孩子不想睡,那就出去喝点水,或者吃一点东西。
吃东西之前,家长可以说“妈妈要跟你说一件重要的事,说一说刚才哭的事”,这么做是为了让他知道这个事没有过去,也是为了告诉他以后应该怎么做。
以上就是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克制任性”的方法。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
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
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 ◆ ◆ ◆ ◆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3-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成人应该给孩子更多正面教育和影响。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纠正不好的情绪和无理要求。我们的爱,应该坚守原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坚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