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2025年6月13日-15日 | 广州琶洲 • 保利世贸博览馆

距离开幕还有

广州幼教展、华南国际幼教展、中国幼教展、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成都幼教展、南昌幼教展、中国幼教西部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面临新发展

时间:2019-03-14

来源:

作者:

点击:

 





2019年春节最引人注目的电影,非《流浪地球》莫属。毫无疑问,它和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已经在中国科幻作品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科幻世界里描画出无数可能的刘慈欣,在教育方面,他也有着对于未来的设想。在之前的《未来千年教育备忘录》主题圆桌对谈中,刘慈欣曾提出了两种未来有关教育的可能:人机矛盾激化、冲突加剧,或是二者间和谐相处。前者使得受教育者必须学习机器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后者,人类获取知识就只是为了寻找一种活下去的寄托了。

 

对于未来的教育场景设想,刘慈欣归结为:就是不用学习就能得到知识。

 

但是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从中到底得到了什么?人类接受后天的学习,除了谋求生存以外,很可能我们还得到了某些我们现在都没有觉察到的东西。如果我们觉察不到这些东西,未来我们真的到了把知识直接灌输到大脑里,像蜘蛛织网一样的那一天,后果是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

 

就如刘慈欣所说的:“人类社会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的、完美的生活,这可能是比过去我们为生存而奋斗更难的一件事情。

 

最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表了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的演讲,在他发表的演讲中,首要主题就是人工智能会让中国现有的教育优势荡然无存。在他看来:

 

中国教育有它独特的特点,而现如今中国教育也有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从认知到实践有一定的偏差,很有可能就会局限在知识上。现如今仅仅依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必须超越知识才可以。而且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

钱颖一 院长 演讲原文


 

• 人工智能让现有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 •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 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 功利主义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不久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一、短期功利主义;二、长期功利主义;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改革不易,但变化令人鼓舞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我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2018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获奖辞曾这么说过:

 

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历史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种建立文明,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
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


 


成都幼教产业博览会暨中国幼教公益论坛西部峰会

2019年4月12-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