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2025年6月13日-15日 | 广州琶洲 • 保利世贸博览馆

距离开幕还有

广州幼教展、华南国际幼教展、中国幼教展、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成都幼教展、南昌幼教展、中国幼教西部论坛

曹中平丨家庭是幼小衔接的纽带——疫情下家庭游戏的使命

时间:2020-04-28

来源:中国幼教公益论坛

作者:成都幼教展

点击:

 

 

疫情下,我们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如何在家庭这一特殊的平台上衔接好幼儿园和小学?家庭游戏在幼小衔接中扮演何种角色?在大多数的幼儿园还没开园、家长已经复工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曹中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在幼教生存大会公益直播课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中平教授分享课程《家庭是幼小衔接的纽带——疫情下家庭游戏的使命》,共同聚焦在疫情下,如何发挥家庭游戏的使命作用,做好幼小衔接。

 

如果教育是一场接力赛,那么幼小衔接是第一次交接棒:幼儿园和小学的一次亲密合作。这场接力赛中,家庭不是旁观者,而是合作的“第三方”。

 

幼小衔接表层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其实真正是家庭教育进行蜕变,从幼儿教育走进学校教育、学生教育。儿童也从小朋友—小学生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家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把幼小衔接和入学准备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其中是有区别的。

 

 01 

 幼小衔接及其入学准备的关系 

 

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到两大教育机构(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双向联结;另一方面,涉及到儿童身份(角色)的转变。

 

何为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相互对接过程,其使命是保证幼儿顺利过渡“转折期”,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基础教育过程的阶段性与转换性的统一。

 

 

幼小衔接需要一个桥梁:一头在幼儿园,另一头在小学。很多小朋友长期停留在河的一头,而不能进入河的另外一头。因此,小朋友需要适应生活和学习的事情来跨越这座桥梁。

 

小朋友到了六七岁时,他会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无论认知还是社会性,他们承担其自身发展质的转变;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小学教育,这是两个阶段的一次转换。无论是发展的阶段性和转换性,都取得一种双重的变化。

 

因此,在幼小衔接背后的阶段性当中如何保持连续性?在两个阶段的跨越当中,如何进行顺利的转换和过渡?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也是小学的事情。

 

衔接是什么?

 

衔接是一个学习与发展的转折过程:

 

■ 准备阶段: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实际上真正在为上小学做准备的阶段大多数在幼儿园大班的第二学期,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

 

■ 冲突阶段:入学后第一学期:从幼儿园毕业以后或者毕业到小学中间有个冲突时期——小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小朋友从一个空间走向另外一个空间,首先会出现角色上的混乱,包括产生学习方法的冲突和心态矛盾。

 

■ 适应阶段:入学后第一年:经过一段时间冲突以后,小朋友慢慢地完成自我调整,摆脱幼儿园原有的生活方式,适应小学的教育模式、校园文化和集体教学模式。这是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小朋友进入一种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幼儿园质量的高低与幼小衔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很多优质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一样会面临着入学后适应困难等问题,因此建立幼小衔接这一个桥梁是非常关键的。

 

何谓入学准备?

 

入学准备是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做好进入小学的学习准备,其使命在于服务小学的需要。入学准备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过程的发展性与知识经验的连续性。

 

现阶段强调小学要零起点教学,实际上是为幼小衔接做了非常重要的调整。小学教学的起点低,那么入园后适应的台阶就相对矮了。在内容上降低难度、放慢进度,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入学的坡度更缓了,孩子在爬坡过桥中不至于摔跤、掉队。

 

 02 

 家庭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 

 

家庭是幼小衔接的纽带,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催化剂”。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是主力军,幼儿园积极准备、小学积极沟通,双方进行对接。而家庭是重要的纽带,幼儿园、小学只有通过家庭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合力。

 

家庭是幼小衔接的“稳振器”

 

对于儿童而言,产生变化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不变的是家庭。如果说幼小衔接是在河流上面架设了一座桥梁,家庭是保证孩子在跨过桥梁时更加稳健。

 

衔接是双向的过程,因此家庭的纽带作用非常重要,纽带牢不牢固意味着小孩适应程度。每个家庭都应去寻找适宜有效的衔接模式,来弥补幼儿园准备、小学台阶所造成的不足。

 

疫情下,幼儿园无法开园、小学尚未开学,园所只能通过线上来代替教育的功能。这时家庭就应承担起幼儿园入园准备的工作,发挥出家庭的主体作用。

 

家庭的调节功能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发挥家庭的调节功能。

 

■ 经验链接

 

整合经验: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转变学习方式:从游戏到学习;将游戏化学习过渡为以书本阅读为主的学习,以此来适应小学教材、课本式的学习模式。

 

■ 生活调适

 

调整生活规律:从随机化到制度化;培养自律能力:从依存到独立。小学后的时间安排是制度化的,这时需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时间概念及生活习惯,应从管好自己的物品开始。

 

■ 社会支持

 

心理援助:面临上小学,很多孩子盼望着一种新学习的到来,但也有很多孩子因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从而缺乏安全感。因此家长要增强孩子学习安全感与人际互动自信心。学习辅导:技能训练与习惯养成。首先养成自己收拾书包文具的习惯,管好自己的物品并及时完成任务,是未来发展的基本素养。

 

家庭教育是幼小衔接的“催化剂”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不会自动对接(产生化合反应),必须由家庭教育完成“催化”加速实现幼小衔接进程。如果能发挥好家庭的调节作用,那么家庭就成为一种催化剂,实现协调、调节、补充、完善,甚至优化的过程。

 

■ 教养方式的调整与学习方式的适应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后,我们的教育方式要从过去娱乐化走向理性化的学习,孩子长大迎来学习模式的转变,家长也要随即变化。 

 

■ 生活节奏的调整与生活习惯的养成

 

小学的生活节奏是相对制度化,生活习惯相相对稳定,不像幼儿园那样富有弹性。

 

■ 交流主题的转换与交往策略的适应

 

在做小学准备时,我们要更多地交流学习性的话题,包括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交流。开展基本的交往策略交流,让孩子掌握与同伴交往的策略,学会在新群体新环境中与朋友交往,避免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小学与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小学是预设性的,需要课程与教材。小学有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考核目标和考试成绩,但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朋友要适应接受老师讲学习听的过渡,很多小学并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幼儿园生成性到小学预设性学习的转变,扮演好桥梁、助手的作用。家长需要从有意思到有意义进行解读因此,家庭游戏就尤为重要。

 

 03 

 家庭游戏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活动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游戏化的。因为家庭是以情感为主线的地方,而游戏是浪漫的。家庭游戏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活动,理由是以下两条: 

 

■ 家庭游戏是家庭生活中最富有游戏精神的教育活动。家庭游戏是富有浪漫的、充满乐观主义的活动,能够给人一种积极、享受和快乐的情感体验。

 

■ 家庭游戏是家庭成员“利益均沾”的集体学习活动。不管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家庭游戏是一种是家庭生活和学习的方式。

 

亲子游戏是一种家庭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

 

亲子游戏优化家庭教育,增进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与环境适应性。亲子游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游戏,采用小群体或是一对一的方式,更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另一方面,亲子游戏可以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它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

 

家庭游戏是一种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

 

游戏与生活不可分割。游戏既是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家庭教育生活化,本质也是家庭教育游戏化。

 

 04 

疫情下家庭游戏的使命 

 

在家庭游戏中,家长要扮演一个合格的游戏伙伴的角色,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受疫情影响孩子不能出门,但孩子天性好动,更需要空间玩耍,由此受到的伤害最大。那我们如何在家庭有限的空间里填补孩子的损失呢?

 

首要的不是学习,而是游戏,因为疫情中的家庭,笑声是最好的“免疫力”在任何灾难面前,心理上的的自我抚慰是我们最重要的保障,拥有信心、信念、乐观和豁达的情绪将是我们应对困境最好的选择。

 

挖掘家庭游戏力,保障孩子的游戏权

 

 

游戏力是指游戏化教育的能力。游戏权利是儿童从游戏环境进入学习环境的心理资本——从做游戏的主人到做学习的主人。

 

游戏力是中国学者翻译美国学者劳伦斯·科恩作品而来的。通俗的讲,家长通过游戏来完成教育的能力,“玩中学”是一种古老朴素的教育智慧。

 

游戏本来就具有教育功能。有一种理论叫做游戏的使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孩子获得未来生活当中所需要的经验。按照科恩的话来讲,游戏化的教育能力就是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智慧,来优化我们的教育过程,在笑声中完成教育,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气。

 

只有家庭相信游戏的作用,父母相信游戏并具有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时,才能真正保障孩子的游戏权利,并且和孩子一起共同游戏。

 

疫情条件下,特别是幼小衔接过渡时期,我们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如何增强孩子对未来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不能做好游戏的主人,就很难做好学习的主人。在这个时期,挖掘家庭的游戏力,就是要让孩子管好自己的游戏过渡到管好自己的学习。

 

很多的案例研究表明,不善于游戏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可能面临的三大困难:

 

■ 第一,缺乏自信。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孩子之间的差异往往是通过游戏显示出来,会玩的孩子一般都成为孩子王;不善于与个人、集体游戏的孩子往往会边缘化。因此孩子的游戏能力将会对人际交往能力和在班级的社会教育地位当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很多学者通过实验得出,大多数幼儿园里面社交地位高的孩子会在小学后的地位一样高,相关系数达到0.7。

 

■ 第二,缺乏人缘:多孩子的人缘源于游戏,一个不会玩游戏的孩子很难有良好的人缘。

 

■ 第三,缺乏领导力:领导力往往就在游戏中而形成的。一个不会玩游戏的孩子很难有良好的人缘也很难去领导别人游戏。

 

家长要把游戏决策权、管理权、玩具自主管理等游戏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在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时,应该从头到尾让孩子来完成。实质上家庭游戏是一种广义上的劳动,幼儿园最重要的劳动教育就是游戏,游戏真正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游戏的四种力量

 

游戏提供探究动力与尝试勇气

游戏教会合作技能与交流策略

游戏培育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

游戏磨炼意志品质与抗逆能力(心理弹性)

 

在开展家庭游戏中尤其要发挥这四种力量。其中培育学习品质和磨练心理弹性尤为重要。学习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付出艰辛与努力。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快乐地学习当中需要艰苦的努力,没有努力就不会成功。

 

游戏化学习并不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学习,当中有大量的挫折教育,包含应对处置的策略和意志。开展家庭游戏时充分发挥四种力量,孩子在未来的小学生活中才会充满信心。

 

游戏的权利

 

游戏权是指儿童的游戏需要。保障游戏权就是满足儿童的游戏需要。儿童游戏需要主要包括:安全感、时间感、地点感(地方感)、秩序感、空间感、归属感、角色感(关系感)和控制感。

 

这也是成为一个小学生必备的心理资本。如果得到很好的满足,孩子就能很好地扮演好小学生这个角色,在小学环境中如鱼得水。

 

■ 地点感:在游戏环境中,游戏者往往因对环境的使用(如休闲活动的参与)而对某个地方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和态度与行为的忠诚。地点感包括地点依恋( place attachment、地点依赖( place dependence)和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我们要培养好从幼儿园过滤到小学的地点感。形成两个地点的情感叠加,形成正确积极的态度和忠诚,实现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形成人与物之间、人与地点之间的依恋,对地方产生认同感。

 

■ 角色感:角色感包括角色认知水平与角色扮演能力。角色认知:清晰感知角色地位(关系)与角色责任(义务);角色扮演:合理遵守角色规范,完成角色行为。

 

孩子从小就开始扮演角色,甚至幼儿园也扮演过好学生的角色。在角色游戏当中,孩子能够很好的扮演好学生,但未必在现实生活中是真正的好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家庭里把虚构和现实有机地连接起来,真正成为一名好学生。

 

从游戏中的模仿过渡到真实生活的自我投射。从虚构的角色回到现实生活当中,角色感非常重要。因为到小学后孩子一定要明确自己是小学生的角色,遵守小学生的守则及赋予的责任。

 

运用游戏化学习,培养孩子学习品质

 

游戏化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当下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学习成长打下可持续性的基础。大量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品质大多数都在游戏中萌芽、成熟与完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别提到幼儿园阶段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形成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素养,才能保持优质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 游戏化学习: Learn through play,又称为学习游戏化,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根据儿童的游戏天性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将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平台,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将游戏元素引入到学习的不同环节中,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在家庭里面开展家庭游戏更多的是建立一种游戏化的学习平台,在游戏化的情境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学习。因为每个孩子都带着学习经验走进游戏当中。有些游戏的使命是运用和优化、检验已有的学习经验;而有些游戏是形成获得或提升学习经验;有些游戏本身是经验的一种生长过程(如下棋)。

 

家庭中游戏化学习的策略

 

■ 游戏兴趣中培养学习兴趣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能够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学习经验上的优势。 

 

■ 把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好奇心是天生的,而求知欲是一个学习的动力,就是把好玩的有意识地变成有意义,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

 

多元化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激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是有意思,学生觉得好玩,有兴趣;二是有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胜任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三是有意义,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有价值,且与真实世界或自身相关联,并从中发现了学习任务的长期目标,找到了学习的价值感,从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 在游戏过程培育学习习惯

 

在游戏过程中培育的玩具物品管理、时间管理等习惯直接迁移到学习习惯。

 

■ 多样化的“玩中学

 

让游戏与学习变成“孪生兄弟”。在游戏中学习( learning in play):学习寓于游戏中之中,学习隐藏在游戏过程。(显性游戏;隐性学习)如,捉迷藏;借游戏来学习( learning by play):游戏是学习的手段或工具,学习是游戏的预期结果。(游戏是游戏;学习是学习)如,教学游戏;为游戏而学习( earning for play):游戏是学习目的或内容,学习是游戏手段或条件。(学游戏,做游戏)如,学习下棋。

 

专注力(专念)

 

影响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学习品质就是专注力。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坐不住,注意力分散。那到底孩子的专注力怎样才是正常的?

 

  • 专注力的指标:注意集中的时间

  • 儿童专注力的测量:生理年龄+1

  • 正常儿童的专注力(持续时间)等于年龄加1分钟

    所以在家庭游戏当中,我们尽量以5~10分钟左右的时间单位来安排游戏。对于入学的孩子,应该尽量培养孩子 5~8分钟的专注力。因为小学的一节课一般都是40分钟,幼儿园的大班一次活动大概是35分钟,那也就是说允许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若干次注意力转移、动静交替,允许一段时间内注意力的停顿,能够跟着任务的变化进行注意力转移。

     

    游戏塑造可持续的学习方式

     

    学习品质孕育于游戏过程之中。游戏化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策略——快乐学习,而且是一种学习境界——高度专注于学习过程,沉浸于执着的追求之中(游戏精神)。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更要弘扬游戏精神。用游戏的态度及积极乐观、专注的精神来看待学习、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困境,未来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孩子就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情绪。

     

    游戏精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过程重于结果。当前很多的学生在没有入学之前,过分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快乐。游戏精神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享受学习过程中带来经验增长的成就感,而不是只让孩子追求分值的高低。

     

    富有游戏精神的孩子,那么他在学习中一定会保持并维护良好的专注力。

     

    一个愉快的约定(计划)

    一种良好的心境(情绪)

    一段自在的时间(自由)

    一个安全的环境(轻松)

    一个可以达成的心愿(动机)

     

    如果通过游戏能够达到做到这五点,孩子就能够很好地保持好自己的专注力。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的学习的方法。孩子能够聚精会神就不会分散注意力,要聚精会神首先也要富有游戏精神。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游戏能力,还要培养游戏精神。

     

    家长自身也要富有这种游戏精神。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辅导家长孩子作业时感到越来越辛苦?其实是因为家长缺乏一种幽默感,缺乏制造快乐的能力。

     

     04 

     心理准备:成人的使命 

     

    入学准备不仅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也是幼儿园和小学的重要工作。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超前教育不仅干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还使得儿童对生活失去活力和热情,违背了儿童的天性与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改变入学准备观念,需要担负入学准备职责的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而不是儿童。

     

    当家长和教师都做好了准备,当儿童对小学充满向往、并由衷地为小学生活好奇着、梦想着、行动着,入学准备オ是做好了。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多一点游戏精神,我们的孩子生活、未来的学习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顺利。游戏精神贯注于人生的每个阶段,秉承游戏精神的学习旨在砸烂人性中的“心灵镣铐“:学习的功利主义与机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