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2025年6月13日-15日 | 广州琶洲 • 保利世贸博览馆

距离开幕还有

广州幼教展、华南国际幼教展、中国幼教展、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成都幼教展、南昌幼教展、中国幼教西部论坛

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丨万世师表的教育家

时间:2021-10-18

来源:中国幼教公益论坛

作者:华南国际幼教展

点击:

 

今天,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中国整个教育史上,行知先生占据着难以逾越的地位。他是现代教育的先知,以其睿智的目光、独到的见解,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之际,师承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为同学。他们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重温行知先生的那些闪着光的教育思想,择其精要,可用八个字来阐述--

 

教育家陶行知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行知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

 

1924年,时任校长的行知先生,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

 

生活是教育的本原。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 ,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

 

陶行知雕像

 

行知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行知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教育家陶行知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行知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今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要有高尚人格、中国灵魂,参与世界竞争的现代人,要有智慧、知识内化为智慧,要有创新意识,创造实践能力,要有团队精神,要有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陶行知手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创造教育是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行知先生是举世无双的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行知先生的创造实践。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

 

教育家陶行知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行知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了一切高官厚禄,脱下了西装革履,穿布衣草鞋,下乡来,住在牛棚里。创办山海工学团,住在农民家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有人说,行知先生是傻瓜,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损己利人,真是傻瓜。

 

晓庄师范旧址

 

行知先生乐观自信回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行知先生又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陶先生还说:“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如同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渴求教育。

 

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爱国爱人民是行知先生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

 

陶行知雕像

 

行知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

 

行知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陶行知十分关怀儿童的成长

 

 

上个世纪初,陶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新教育”主编。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自述一生要做三件事,一件事是反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第二件事是反对不适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封建传统教育;第三件事是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人民大众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陶行知勉励孩子们“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陶先生把“小庄”改“晓庄”,“老山”改“劳山”,标志着中国世界新教育的曙光从晓庄升起,晓庄是生活教育的发祥地和第一块实验基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陶行知手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11年,他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在实践中感悟,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不通,即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最后改名为康熙字典上找不到的一个字,即行知行。行动-知识(理论)-再行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时俱进,发展变化前进。求人不如求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陶行知与孩子们在一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便是育人,追求真理做真人。万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人格为本。

 

行知先生说,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陶行知在“山海小先生总动员大会”上讲话

 

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本领越大,学问越高,为非作歹越大。要求学生从小建立人格长城,建立人格防线,建立公德和私德。

 


 

行知先生不断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有行知先生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最后,行知先生倒在了路上。
 
1946年7月25日,行知先生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文汇报》刊登陶行知病逝的消息
 

挽联在飘,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题写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 

在中国教育史上,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古代的孔子,一位是近代的行知先生。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行知先生则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各类新型学校,努力践行平民教育,被尊为“当今圣人”。
 


毛泽东题字悼念陶行知
 

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对中国教育的庄严使命,对广大人民的炽热情感,以及通过教育实践显示出的人格力量,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荡人心。
 


宋庆龄题字悼念陶行知
 

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评价道:“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育学教授维•汉森将陶行知与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并列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
 

杜威夫妇与学生参观申报馆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史量才、杜威夫人、杜威,后排左起:胡适、蒋梦麟、陶行知、张作平。
 

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他先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等。他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行知先生曾言:“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绝非易事,它需要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为之奋斗。”


 


陶行知以晓庄师范学校为中心开始了农村教育改造

 

行知先生说过:“要想改变,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你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先生还说:“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换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斯人已逝,思想仍在闪光。这样的观点穿越几十年,仍旧令人振聋发聩。


 

晓庄师范旧址


教育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在农村教育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

先生之语,更有千钧之力。

今天我们缅怀陶行知,

想从先生那

继承使命之感、浩然之气,

“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精神,

让他如火,让他如光,

让它重新照亮每个教育人的心中。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