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2025年6月13日-15日 | 广州琶洲 • 保利世贸博览馆

距离开幕还有

广州幼教展、华南国际幼教展、中国幼教展、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成都幼教展、南昌幼教展、中国幼教西部论坛

李旭丨儿童民间游戏的经验价值、当下意义缺失及教育启示

时间:2024-07-30

来源:中国幼教公益论坛

作者:华南国际幼教展

点击:

 

在2024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暨第十四届华南幼教展上,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系主任李旭博士,分享《儿童民间游戏的经验价值、当下意义缺失及教育启示》主题演讲。
 

来看现场视频。

 


 

李旭教授指出,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生产与消费分离,这种分离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儿童的生活。
 

比如,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孩子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内容方面是富足,甚至是过剩的。他们看似拥有更多游戏、玩具等,但这些内容却不是经由他们双手或生活内部生长、生发出来的……

 


 

儿童民间游戏如同一座座富含文化养分的宝库,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丰富而整体性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塑造了儿童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以及文化传承意识。
 

儿童民间游戏之所以宝贵,在于它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全面综合的学习与成长体验。

 

1、作为游戏主体, 儿童融游戏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一体
 

在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生产者即参与游戏材料的选择、制作,对游戏文化的承袭、创造;消费者即享受游戏生产所伴随的情绪情感体验。

 

2、儿童获得多层面的“整体性经验”
 

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身体力行,这一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特点的方式,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身份的融合,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主体参与的、整全的游戏体验。

以孩童们的陀螺游戏为例,过去的孩童在同伴群体、代际传承中习得了陀螺的制作工艺、玩法规则等,游戏源自儿童个体生命的自由与自主,从他们所在的生活内部生长生发出来,这也是五大领域经验的融合渗透。

 

在儿童民间游戏中,玩具、玩法需要孩子们自己去设计、制作、创立,在这之中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一体化。
 

那么,儿童民间游戏如何体现“整体性经验”?
 

李旭教授认为,主要体现在民间玩具的制作经验与玩耍技巧;代际间经验传递与同侪间相互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与个体的直接经验;对游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发展等方面。

 

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整体性经验价值,还有亲历性体验及儿童群体文化价值。
 

儿童民间游戏的亲历性体验让儿童与游戏产生紧密联系,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实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完美融合。借助儿童民间游戏,儿童群体得以形成,群体意识得以产生,儿童群体文化得以创造。

 


 

与儿童民间游戏相比,儿童当下游戏则表现为时间断裂、空间分割,玩伴消逝;“游戏生产”与“游戏消费”割裂,生产商不断推陈出新,并开发一系列配套文化产品,满足孩童不断扩大的欲望,但没有一项产品有孩童参与的痕迹。
 

李旭教授提出,当下儿童游戏生活已然异化,逐渐脱离其原有本质,其背后是儿童精神的枯萎和儿童精神家园的迷失。
 

如何应对?
 


 

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在于创造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鼓励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李旭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1、帮助儿童抵制“欲望”,让儿童成为精神层面的游戏主体
 

成人应帮助儿童在欲求、想象力与行动能力之间建立平衡,将实际欲求与想象力控制在儿童的行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儿童达到自由的状态,成为自我精神的主体,回归蕴含儿童游戏精神的儿童游戏生活。

 

2、融游戏生产与消费为一体,让儿童成为游戏实践层面的主体
 

聚焦儿童游戏生产, 帮助儿童建立“我的游戏我做主”的想法。作为反思者和行动者,成人需厘清哪些是儿童“真正的需要”,帮助儿童抵制“制造的欲望”。
 

3、将民间游戏融入儿童生活,让儿童成为游戏生活层面的主体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概念,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我们自身世界和远方世界之间,还有一个附近存在,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建立关系、认识外部世界的起点和凭借。
 

成人应带上儿童走向“附近”,将儿童民间游戏带到“附近”,创造一种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教育生活。

 

李旭教授表示,如今,我们追溯、谈论儿童民间游戏,不是要还原、复古过去,而是要从对过去的回顾与反思中,看到一种儿童生活的多样性,看到儿童生活世界的本质意义。
 

儿童生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其中需要坚持的是,如何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生活世界的主体。这既是当下儿童生活世界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文字:嘟嘟
设计:园园

图源:贵阳市实验幼儿园、安顺市实验学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