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6 日,来自全国各省市的 40 余位幼儿园园长齐聚广州市黄埔区天鹿幼儿园,通过实地观摩与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园本特色与幼儿一日生活场景。
作为以 "微生态・趣探究" 科学教育为特色的示范园所,天鹿幼儿园用心打造 "三维生态探究体系":在户外空间规划上,创设四大主题种植园区,构建集花卉绿植、果蔬栽培、小动物饲养、景观池塘于一体的沉浸式生态探究场域;在课程设计中,将自然观察、生命科学、环境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让孩子在播种灌溉、动物喂养、水质监测等实践中萌发科学探究兴趣。
园方对本期活动予以高度重视,精心设计差异化行程,针对晴雨天气制定接待流程,以全方位展现园所教育实践成果。
签到仪式后,观摩团一行首先深入探访 "微生态・趣探究" 场景化教育空间。
园区规划八大户外互动场域:从升旗广场的仪式教育区,到沙池、戏水池的感官探索区,从微耕园、归园田居的自然农耕区,至小山坡、车区的运动挑战区,形成功能多元的生态教育矩阵。
园长们漫步其间,时而俯身细察树叶间藏匿的生态观察玩偶,时而用镜头定格沙池边幼儿合作筑坝的生动场景,在移步换景中感受 "自然环境即教育载体" 的空间设计哲学。
随后,观摩团步入室内教育场馆。
园所打造五大功能教室:在美工室的原木工作台上,陈列着幼儿以自然素材创作的拓印作品;科学室的生态观察箱里,寄居蟹与绿植构成微型生态系统;音体室的落地窗前,悬挂着幼儿自制的竹筒打击乐器。这些浸润式教育空间,将 "探究式学习" 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环境语言,让观摩者深切体会到园所 "以空间育人" 的环境创设智慧。
在室内功能场馆的深度体验中,观摩团走进扎染与版画创意工坊,亲身体悟园方 "为儿童插上创想翅膀" 的课程哲学。
长桌之上,靛蓝染料与素白棉布已整齐陈列。
在园所教师的专业引导下,园长们轻捻棉麻布料,循着 "折叠 - 捆扎 - 浸染" 的传统工艺脉络,将几何纹样的构思融入草木染制过程。
当浸满染液的布团在手中缓缓展开,靛蓝色晕在纤维间自然流淌,或成星河漫卷,或作云纹舒展,每一块扎染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
这一过程中,观摩者不仅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更直观感受园所如何将 "自然美学" 与 "创意思维" 融入幼儿教育 -- 正如染缸中不断变幻的色阶,教育的可能性亦在儿童与材料的互动中持续生长。
工坊另一侧的版画操作区,梨木板上留存着幼儿拓印的叶脉肌理,滚墨磙与宣纸的沙沙声响里,观摩者正尝试将采集的树叶标本转化为凸版版画。
这种 "从自然观察到艺术转化" 的完整创作链,恰是园所 "微生态教育" 在美育领域的生动延伸,让创想的翅膀既扎根于自然土壤,又翱翔于想象云端。
随后进入专题分享环节,智慧的火花在此交融碰撞。
园长李艳仪以《项目是慢养的土壤,科学赋予快长的力量》为题,构建起 "慢教育" 与 "快成长" 的辩证哲学 。她提出项目式学习如同滋养幼苗的土壤,需以时间沉淀培育探究根系,而科学教育则如光合作用,为儿童认知发展注入持续动能。通过展示幼儿在 "校园微气候研究" 项目中持续 8 个月的观察日志,她生动诠释了如何让科学探究成为浸润童年的生长力量。
紧接着,教研组长柯曼婷带来《微生态・趣探究:科学教育特色课程中项目式活动的 "教 - 研 - 评" 循环实践研究》,以金字塔模型解析园所课程研发体系:从生态观察区的活动设计,到教师团队的教研沙龙,再到幼儿发展评估量表的动态调整,形成闭环式专业成长路径。她特别展示了 "蝌蚪成长记" 项目中,教师基于幼儿疑问不断迭代的 12 版观察记录表,印证教研相长的实践智慧。
教师陈艺文与罗依欣则以鲜活案例具象化教育理念。
在《广东凉茶新味道》主题探究中,陈老师带领幼儿从辨认草药到调制适合儿童的凉茶配方,将岭南饮食文化转化为五感体验课程;罗老师的《探秘生态小池塘》项目式学习案例里,幼儿通过自制水质检测工具、绘制生物图谱,完成从现象观察到科学推理的认知跃迁。
从户外生态场域的沉浸式体验,到室内工坊的创意实践;从园长高屋建瓴的理念阐释,到一线教师鲜活生动的案例分享,天鹿幼儿园以 "微生态・趣探究" 为支点,构建起教育与自然共生的立体图景。
观摩团成员满载的,不仅是扎染布的靛蓝芬芳、版画拓片的草木肌理,更有对 "环境即课程、生活即教育" 的深刻理解。
正如一位园长在反馈中写道:"天鹿的实践让我们看见,当教育俯下身来倾听自然的声音,当课程敞开心扉拥抱儿童的好奇,生长便有了最丰沃的土壤。" 这份对生态教育的孜孜探索,传递出 "慢养深耕,自然生长" 的教育智慧。
当观摩团离开时,天鹿幼儿园的生态池塘正泛起一圈涟漪。
有园长在笔记中写下:教育最美的模样,或许就藏在天鹿孩子蹲身观察蚂蚁时,那片落在肩头的、带着露珠的叶片里。
我们由衷的希望:这份从自然土壤中生长出的教育智慧,随着观摩者的脚步,在更广阔的幼教天地间,绽放成璀璨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