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妮丨“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本土化探索
在2019中国幼教公益论坛上,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教授、幼儿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亚妮老师以《“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本土化探索》为主题,启发幼教工作者如何去敏锐发现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学习事件,从而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01
教师面临的挑战
“成为一个教师最难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如何准确地评价个体儿童,以及运用评价的结果来进行课程的计划和教学。”
—— Chen & McNamee
■ 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准确地对儿童作出评价。
■ 要了解儿童目前达到了什么学习水平,前期的经验是什么,最近发展区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要结合儿童的背景信息,如家庭环境、家长态度、同伴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 要善于观察儿童,敏锐发现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学习事件。
02
新西兰幼儿教育国家课程大纲
1996年新西兰颁布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 Whariki》是一套文化特色鲜明、教育理念清晰、评价体系完善的幼教课程框架。它视每个儿童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和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儿童建构自己的关于人、地方和事物的理论。
■ 儿童观
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
■ 课程观
在《Te Whariki》中,课程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
■ 《Te Whāriki 》五大发展线索
健康: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保护和促进
归属感: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有归属感
贡献:学习机会是公平的,每个儿童的贡献都受到重视
沟通:儿童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系统得到促进和保护
探索:儿童在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
从1996年正式颁布至今,不同类型幼教机构的教师们都在如何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如何提供丰富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如何支持和评价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故事”近年来在国际幼教界评价颇高,并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幼教机构中推广。澳大利亚政府甚至提出把教师使用学习故事作为实施新的国家课程大纲的一部分。
03
学习故事:一种儿童评价方法
■ 学习故事概念
一种儿童评价方法以Margaret Carr教授为首的团队寻找一种对儿童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一种能体现Te Whāriki的四大教育原理的评价方式。“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就是Margaret Carr教授在课程研发过程中的灵感。
■ Te Whāriki需要的评价方式
支持积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促进儿童建构对于人、空间和事物的理论;对教师、儿童和家庭都是有意义的;把教和学紧紧联系;建立在参与即学习理念之上。
故事可以捕捉学习的复杂性,包括对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力等内容的捕捉;可以体现学习的情境性,能将学习的社会性特征与认知、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能融入儿童的声音,能强调儿童参与和文化;Carr教授提出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来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的学习。
■ “学习故事”典型特征
学习故事是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测评。关注学习过程,是形成性的评价,是课程的一部分。学习故事是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所做的观察,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儿童学习过程,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Can do)、感兴趣的事情。
教师的计划和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方法、策略和内容是建立在分析所观察到的与儿童学习有关的信息基础上的。
■ 评价原则
评价嵌入在课程中:为了促进学习而评价 关注儿童能做什么;
关注儿童的理论和心智倾向;
教师运用评价得到的信息来拓展和挑战儿童的学习:评价关注的是对学习的注意、识别和回应。
观察儿童的学习(注意)
↓
尽力去分析和理解(识别)
↓
利用所识别到的信息来有效地计划和支持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回应)
《 Te Whāriki 》和学习故事引导新西兰的幼儿教师们从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理解学习、理解发展,引导他们认识到转变是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参与文化实践、使用文化性工具实现的。
学习故事不仅是一种学习评价的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与儿童一起工作的方式。教师如何发展儿童的兴趣、能力、学习以及学习品质? 如何把这一学习内容与课程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04
“学习故事”的本土化探索
国外对学习故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加强师幼互动,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等方面。我国也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借鉴“学习故事”这种评价方法,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研究。
目前摆在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在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借鉴“学习故事”评价方法,准确评价幼儿,实施有效的支持与引导,促进幼儿智慧成长,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核心概念及其关系:学习故事及其组成部分
“学习故事”是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所做的观察,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儿童学习过程的一系列“魔法时刻”,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通常由“注意”、“识别”和“回应”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之间环环相扣:
“注意”影响着“识别”与“回应”;
“识别”决定着“回应”的方向;
“识别”与“回应”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注意”:描述“发生了什么?”即教师以视频、照片和文字等形式采集幼儿在某一时间段或事件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等细节表现,采用白描式的语言描述场景,记录幼儿的语言和行为表现。
“识别”:分析在该情境中幼儿“有可能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即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运用幼儿学习与发展相关理论,分析幼儿学到了什么东西,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表现了哪些可贵的学习品质,从而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回应”:教师计划如何支持幼儿这方面的学习?在注意、识别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力以及学习品质,提出如何把这一学习经验与其他形式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家园合作进一步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方案。
▍三轮行动周期实践
从“学习故事”入手,通过明确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观察反思,不断修正完善,并在从“反思”到“学习”再到“实践”的循环更新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具体包括如下三轮行动周期:
■ 第一轮:“睁大眼睛”,发现“魔法时刻”
明确问题:如何对儿童游戏与学习活动进行准确评价,恰当适时地引导?
拟定计划:采用“学习故事”对儿童游戏与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评价和指导。
实施行动:开展“学习故事”培训,书写“学习故事”,进行集体研讨和分享。
观察反思:发现问题,注意部分能较轻松完成,但可能还不知如何准确识别与恰当回应。
■ 第二轮:“一案多析”,准确识别并恰当回应
修订计划:通过“一案多析”,教师自主筛选“学习故事”案例,通过观察视频,分析、解读并研讨支持与回应儿童的策略。
实施行动:采用“一案多析”,解决识别和回应中遇到的问题。
观察反思:针对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现问题:“学习故事”可能呈现零散、单一的碎片化,与课程内容的衔接不紧密。
■ 第三轮:“一串故事”,教师叙事与“学习故事”并进
修订计划:针对“学习故事”碎片化、与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进行再计划。
实施行动:以课程单元、儿童系列活动或主题活动为核心内容,呈现一串、一组连续性的“学习故事”,与教师记录的教育叙事相互辉映和补充支撑。
观察反思: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商讨解决办法。
在学习共同体集体研讨中建构教育实践知识,在“一案多析”中激活教育实践知识,从流于形式转向注重实质,提升观察意识与能力,从同质化教育转向异质化教育,提升“因材施教”能力。
▍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反馈
■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对儿童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儿童是弱小的、缺乏能力的、需要成人照顾的,转变为惊喜地发现儿童是有能力、有潜力、主动的学习者。
■ “眼睛变大了”
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发觉自己观察到了以前未发现的细节,看到了之前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到的儿童的“魔法时刻”,感觉自己重新发现了儿童,真正走进了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个了解孩子的研究者和专家。
■ 获得专业认同感
从行动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学会了观察幼儿、发现幼儿、读懂幼儿。获得家长的尊重与认同,确定了自己新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成长目标与规划。
■ 在自主学习中夯实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教育基本原理
“爱看专业理论书了”,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发觉自身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理论基础已不能满足观察孩子的现实需求,想多读专业理论书,并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感谢张亚妮老师在2019中国幼教公益论坛的精彩分享。为儿童建构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使得他们从童年时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爱,乐于探索未知世界,乐于与人和环境建立良好关系,是摆在幼教人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